西港特区:红豆集团打造“一带一路”样板工程
浇灌“根茎”:
积极参与柬埔寨基建项目
如果说茅草棚、泥土道、蜡烛油灯是西港特区的“前世”,那么,彩色砖瓦房、宽阔大马路、智能照明灯就是它的“今生”。
周海江回忆道,“西港特区原始地块就是一片无路、无水、无电、无网,高低落差70米的莽原荒滩。”所谓“要想富,先修路”,没有基础保障,任何经济建设都是空谈。因此,红豆集团来到的西港的重要一步,就是联合多方力量,帮助西港特区完善道路、水电、网络等方面的建设。
记者了解到,目前西港特区首期6平方公里区域内已实现“六通一平”。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网、排污、排水和平地。此外,还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和热电厂,多方努力下,西港特区属地乡村已经告别了蜡烛油灯、土井取水的时代。
“六通一平”期间,红豆集团还为后续企业的入驻打下基础。与西港特区公司等中柬企业携手,以“平台+”为理念,陆续引入柬埔寨发展理事会、海关、商业部、劳工部等组成的“一站式”行政服务窗口,成立了法律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机构,为西港特区构建起良好的营商环境。
而随着西港特区的基础建设、配套服务日渐成熟,各国、各行的优质企业也将目光投向了这片蓝海热土。
共享“果实”:
推动西港特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火车头”
如果要用一个核心关键词来描述红豆集团开发打造西港特区的发展思路,周海江的答案是“八方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红豆集团提炼出的“八方共赢”思路,正来源于此。周海江告诉记者,“八方共赢”就是为股东、员工、客户、供方、合作伙伴、政府、环境、社会(社区)等八方建立共赢关系。
因此,在红豆集团主导下,西港特区坚持与柬埔寨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记者了解到,西港特区的开发建设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其中,一期主要布局纺织服装、箱包皮具、木业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助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制造业工厂转移。而二期则转向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创新的和具有竞争力的新兴工业和制造业,重点引进五金机械、建材家居、汽配轮胎、光伏新材料、精细化工等技能技术密集型实体产业及产业链配套企业入驻。
在十数年的努力下,西港特区从2013年的54家企业入驻、9000名员工就业,发展成为如今拥有来自中国、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的175家企业、创造就业岗位近3万个的国际化工业园区。目前,西港特区的企业数占西哈努克省90%,附近县70%的家庭有人在西港特区工作。西港特区也被形象地称为西哈努克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据柬埔寨海关最新发布数据,2023年1—8月,西港特区内企业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2.26亿美元,同比增长27.27%,占柬埔寨全国贸易总额约6.96%。
种下“种子”:
培育柬埔寨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的作用效力,则需要从外部“输血”引导转向内部“造血”,红豆集团深谙其理,并早早对此展开布局。
最关键的就是对本土人才的培育。由于柬埔寨是传统农业国家,当地人以前一直从事农耕,缺乏产业工人和管理人才。
为解决这个“软件”问题,在建设初期,西港特区公司就派出员工,利用业余时间,轮流为当地青年人和学生义务教授中文,使他们能以语言特长在区内的中资企业谋取较好工作岗位。周海江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有数百名周边村庄的年轻人和学生先后参加学习,有的已在区内企业担任“白领”。
此外,为使本土人才的培训更具系统化、专业化,2012年,西港特区联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培训工作;2010年、2015年,先后资助两批柬埔寨优秀青年到中国红豆大学及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留学深造;积极推动西哈努克省中柬友谊理工学院及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两所大学在区内的设立、运营。
本地建校、留学深造、合作培养等多套“组合拳”打下来,红豆已为柬埔寨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本土人才。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3、若因版权等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络,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755-32905944,或者联系电子邮件: 434489116@qq.com ,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4、在本网发表评论者责任自负。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发言请遵守相关规定。